金年会

微信公众号

本页二维码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正文

金年会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2018)

发布日期:2018-09-20   点击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北京市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教督〔2018〕1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在完成“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以及校长、专业主任、学生等问卷填答的基础上,学校围绕评估指标体系,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精心组织和实施,以 20 个观测点为依据,重点从办学基础能力、学生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今后的方向与努力等四个方面对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状况进行了自评,全面认真分析,查找问题,探究成因,形成思路和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金年会概况  

金年会(民政部培训中心)是国家民政部直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溯源于1959年建校的内务部干部学校,2007年在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基础上成立,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高等职业教育、全国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民政职业技能鉴定、民政政策理论和社会工作研究等职能,被誉为“民政人才的摇篮”,获得“国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单位”、“中央机关文明单位”、“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团体”等荣誉。自2013年迎评促建和评估整改以来,学校高职教育理念得到全面提升,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特色逐步彰显,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金年会、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五位一体”的独特优势,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截至2017年9月1日,学校设有老年福祉学院、民政管理系、社会工作系、社区服务系、生命文化学院、假肢矫形康复系、通识教育中心等7个教学单位;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4099人,其中: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3999人、成人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100人。我校共有17个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护理专业,民政管理专业,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园林技术专业,假肢与矫形器技术专业,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两个专业为教育部重点支持专业,学校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建设单位和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也是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17年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行业内的主导、引领地位逐步确立。

第二部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项自评说明  

金年会作为重要的民政教育和培训基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服务全国、适应市场、开放办学”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适应民政事业发展和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建设优质校为目标,打造养老、假肢、康复、社工、儿童、社区、殡葬等幼老康故特色专业群,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适应社会需求能力逐年提升。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作为一所全日制公办院校,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经费和其他收入等。学校近三年办学经费收入年均21802.66万元,其中:2015、2016、2017年度办学经费收入分别为13941.19万元、17392.08万元、34074.72万元,办学经费收入逐年增长。

2.生均财政拨款情况

学校2015、2016、2017年度国家下拨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10860.65万元、14285.68万元、11835.37万元。学校近三年生均财政拨款在30825.78元。我校利用这些经费建设专业综合实训中心、维修与改造学生宿舍等设施,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以较好的改善。此外,2015和2017年分别下拨了大兴校区回迁基建款共计43111万元,回迁专项经费有效保障了大兴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的支持下,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得益于积极开创工作思路:①财政预算主渠道作为财政收入的基本保障,以财政预算基本预算支出为主,项目支出预算为辅,落实财政预算。②积极争取教育教学项目经费用于学校建设与发展。③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  

学校2015、2016、2017年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分别为5364.80万元(含企业捐赠实践教学设备85万元)、5849.19万元(含企业捐赠实践教学设备36.96万元)、6183.24万元(含企业捐赠实践教学设备25万元)。目前,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399.45元。校企合作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三年共接收社会捐赠总计146.96万元,较好地保障了教学、科研的需求。

学校注重教学条件的改善和育人质量的持续提高,积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改善专业设施,以行业企业技术要求,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为标准,每年添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同时,淘汰陈旧设备,不断提升其配置水平。学校逐步完善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配置标准和监管体制,有效减少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重购置轻管理、设备闲置、共享与调配困难的不良现象,进一步保障教学仪器设备高效率、高质量运转,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校舍情况  

截至2017年,学校占地面积474950平方米(包含燕郊和大兴两个校区)。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7147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489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18.77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10.51平方米。目前,燕郊校区建有学生公寓6栋,建筑面积22520平方米。学校目前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师生宿舍、食堂、浴室等,教学、生活和休闲锻炼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机制,积极开拓办学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实习每年增长实训基地等方式弥补学校房产等资源的不足。目前大兴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力争2019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学校对教学行政用房管理要求严格:①充分体现“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各类用房的调配和配置要优先满足学校教学、专业建设和科研需求。②合理利用,杜绝浪费。③学校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学校人员情况、管理职能等因素,制定用房配置标准,依据定额面积配置用房。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1.优化信息化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致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为提升学校信息化数字化软硬件环境,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优化网络系统。截至2017年9月1日,学校接入互联网出口带940Mbps,校园主干网采用了双核心双链路结构,带宽达到20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918台,所有教室均安装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基础设施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设备。网络信息点数1500个,无线发射点451个,覆盖学校整个区域,实现了校园一卡通与商务收银系统、门禁系统、水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等系统的对接应用。一卡通使用范围涵盖校内就餐、校内购物、图书借阅、无线上网以及教务自助查询打印系统等。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数字资源总量528.17GB。有126门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有网络教学资源,部分专业应用了虚拟实训软件教学。

在管理应用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还构建了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综合集成了学校行政办公、教务教学、图书管理等系统,各类应用系统实现了平台统一、数据统一,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学校对在线教学及网络课程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使数字化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提升学信息化教学水平

一是学校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和慕课”创建大赛、“网络课程”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是学校积极参与申报教学资源库建设。2016年学校牵头全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已经顺利通过验收与答辩。目前,学校又积极投入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申报工作,现已被确定为2018年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备选库。

、“双师”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学校现有教职工335人,专任教师191人。其中专业教师155人,双师型教师129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比率为:81.15%、67.54%。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51人(其中正高9人),中级职称104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27%和5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1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占专任教师93%(博士占16%)。同时我校积极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兼职教师76名,进一步完善了我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教师培训。

为提高学校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强校中的作用,学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派下去”等内外结合的培训形式,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加强“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提高为抓手,全方位开展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2.加强名师培养。

我校拥有全国民政行业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61名。并建有两个“民政部技能大师工作室”。

3.注重企业兼职教师培养。

目前学校各个专业根据专业需求积极聘请企业行业中的技能名师为学生授课,2015、2016、2017年度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程总额分别为55.33万元、65.03万元、61.36万元。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民政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强调人的职业素质和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标准更高。学校专门制订《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加强教学运行、质量管理、教学考核等各个方面的规程监管,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发挥学校国际教育与国际交流职能,结合民政部养老、殡葬等国际化项目的执行,加强教师与国(境)外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团队参与教学工作,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指导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精神的塑造。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学校及时修订完善了《“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校内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兼课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持续践行“人才强校”理念,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目标定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质好、结构比例合理,与高职教育特点、民政教育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双师型”专兼师资队伍。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学校共设置17个专业,覆盖公共管理与服务、教育与体育、医药卫生、土木建筑、农林牧渔5个专业大类。校级特色专业8个, 2017年学校新增招生专业公益慈善事业管理。

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围绕“幼、老、康、故”生命线构建儿童福祉、老年福祉、假肢康复、现代殡葬4个专业群,分别对接婴幼儿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殡葬服务业等行业。

2.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形成了“政校企行”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校中园”—将北京启蕊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幼儿园)引进学校,实施教育康复工作坊、建设“康复云”资源的智慧教育康复综合实训室。组织330家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宣传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组建 “中国现代养老职业教育集团”。同浙江绿康医养集团等3家知名养老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并设立100万专项基金,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引企驻校成立“校中厂”—艾格美假肢矫形博奥校企合作中心,引校进企成立“厂中校”—佛山中医院康复工程校企合作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与秦皇岛海涛万福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国(境)内外机构成立“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投入500余万元成立“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作为学生生产性实习基地和殡葬设备设施研发基地,共同推动现代殡葬技术应用、示范及产业发展。

3.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养老服务类专业示范点。《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全方位育人的“5432”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7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以婚礼文化为引领,校行企协共同育人的婚庆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融合教育理念下孤残儿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分别荣获2017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并斩获佳绩。2016“踏瑞杯”首届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社会工作能力与实务技能水平大赛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第八届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孤残儿童护理员大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5名,三等奖2名;墓地管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遗体防腐整容师职业技能大赛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全国第五届康复技能大赛优秀奖1名。

(二)课程体系  

截至2017年9月,学校共开设课程511门。从课程类型看,A类(纯理论课)课程82门,占开课总数的15%,B类(理论+实践课)课程352 门,占开课总数的68%,C类(纯实践课)课程87门,占开课总数的17%。实践类课程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并充分利用实践类教学环节增强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丰富拓展职业素养课程模块,持续引入超星尔雅在线课程,每学期开设人文科技类、经济社会类、艺术修养类、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10门。学校设立了素质教育教研室,开设《唐诗宋词精讲》、《韩语入门》、《音乐鉴赏》、《素质体能训练》等21门传统文化线下选修课程,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加强素质教育的普及。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开设三礼精读、中西婚礼文化、中外爱情文学鉴赏等专业必修课程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生仪礼”庆典体系,将“人生仪礼”文化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建立了“合和之礼、爱亲之情”的专业理念,形成了“仁爱、礼义、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构建了知行合一的职业素质体系,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道德观,增强学生的底蕴和素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把学生全面培养和发展成为具有仁孝慈爱精神的青春养老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创造性地开设了“孝道仁爱”教育活动,通过学校教师、企业和机构一线的从业人员到校开办专题讲座——“孝爱大讲堂”,培养学生认识老人、尊重老人、服务老人的“孝爱”文化价值理念和伦理观,培养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业的职业道德,打造老年专业以“孝爱”为特色的职业精神。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举办生命文化节,开展“生命文化大讲堂”、“411祭孔子活动”,传承仁德文化,丰富生命文化课程体系。假肢与矫形器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倡导“工匠文化”,积极构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在专业实践中感悟专业积累技能,在公益实践中感悟人生增强沟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责任感积淀职业智慧。

3.加快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经完成“一大系统(门户)、四个服务群体、四类岗位群、七大资源分库、六种资源形式、34门在建课程”。截至2017年12月建成总素材近21985条,包括文本素材7000个、图片素材7000个、动画130个、视频素材1100个、虚拟仿真动画60个、课件库90套、试题库140套、案例库(包括文本、图片)150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智慧职教注册用户12469人。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的34门课程都已完成在智慧职教平台(http://www.icve.com.cn/)的课程资源建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可以通过资源库随时进行课程预习、复习,在线完成作业、进行课程试题训练等事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视频、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外,2016年底学校社会工作系启动筹备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017年5月联合全国25家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院校,及10家行业组织进行资源库的共同建设及申报工作。截至2017年8月已建成10门核心主干课程、14个模块、67个微课、3247个素材。智慧职教及云课堂两个平台用户量2000余人,覆盖教师、学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9月进入国家级2017年年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

(三)校内实践教学  

1.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扩展

学校校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囊括多个院系、部门,包括老年福祉学院、生命文化学院、社会工作系、社区服务系、民政管理系、假肢矫形康复系、通识教育中心。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54个,校内实习实训室81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3181个,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到972738学时。

2.学生实习管理

(1)制定了专门的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制定了《金年会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囊括了实习组织、实习教学管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档案管理、创业或其他类别实习管理、实习管理禁止性规定等重要相关内容,规范了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步骤,明确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强调把学生作为实习管理工作的中心,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安全、成长和进步。

(2)实施学生实习信息每月更新制

自2017年9月起,教务处与教学督导室共同肩负管理学生实习活动的责任。两个部门共同商议、调整、制定了较之以前更为完善的学生实习信息统计表,做到实习信息一目了然,实习时间清晰分段。同时,各院系于每月第一周,向教务处与教学督导室报送最新学生实习信息,对所有学生的实习信息进行更新替换,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掌握所有学生的实习现状。

(3)实地巡查学生实习情况

教学督导室与教务处,每学期均对各院系的实习学生及校内指导老师的实习指导工作进行随机抽样实地巡查,对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督促、警示、规范的作用。此外,实地巡查的行为,也是学校了解校外实习基地,判断、考核实习基地实际运作的一个途径。

3.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特色实践教学得到发展

从2015年起,依托教育部首批行业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确定了一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不断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评价机制,力求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具体工作包括招工招生、教学管理、学徒管理、毕业与就业管理。

4.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教务处负责每年一度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的相关工作,对占总数量5%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严格筛选,对占总数量2%的优秀指导教师进行严格把关。

(四)校企合作  

1.建立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促进现代殡葬应用研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教技〔2014〕2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整合现代殡葬科技与教育协同创新资源,深入开展现代殡葬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现代殡葬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推动现代殡葬技术应用、示范及产业发展,经过一年的筹备,2016年12月,国内首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在金年会生命文化学院正式揭牌。秦皇岛海涛万福环保设备股份公司签订协议每年为协同中心出资100万元,用于协同中心的日常运营与现代殡葬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2017年3月-9月,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科研课题“殡葬场所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项目”获得阶段性成果,试验成功,已申请国家立项。此外,《殡葬场所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和《火化机生产制造通用条件》获批民政部殡葬标准立项。

2017年5月-9月,协调殡葬设备生产企业,针对西藏海拔高等地理气候特点,专门研制生产高原遗物焚烧设备,结合当地天葬丧俗,设计制作遗体瞻仰棺,并向西藏捐赠设备、物品、车辆,总价值达300余万元。

2.职教集团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学校创建了中国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中国养老产业与教育联盟),吸纳350个院校、行业企业参加。2015至2017年,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由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办、金年会(民政部培训中心)、全国民政行指委老年专指委、中国养老产业与教育联盟承办的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高端对话活动暨京津冀养老人才发展论坛在学校举行。论坛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为目标,以“对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直面对话、国际视野以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项目发布等几个环节上实现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机构与养老服务行业企业的教产合作机制,搭建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层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学生发展  

(一)营造全新育人格局  

201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肩负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学校制定印发了《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要培养“四有”青年,让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要建设一支思想过硬的干部队伍;四是要搭建党建、课堂、课外、校园文化平台;五是要上好思政理论课程、加强自我管理、做好文化育人;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

(二)提高就业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教学教育改革,构建全程化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方面,学校加大了就业工作力度。组织承办了多场次的招聘双选会,招聘双选会的规模和质量均超过以往。创业方面,推进了创业孵化园平台建设,深化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这一平台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文件,组织创业大赛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一些有思想有创新、有创意的创业项目,遴选优秀校级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北京市组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相关工作要求,我校严格执行阳光招生工程,开展了普通高考招生、单独(自主)招生、单考单招、成人大专和3+2中高衔接五种类型的招生工作。2015年实际招生数1384人,报到率达89.45%;2016年实际招生数1552人,报到率达88.79%;2017年实际招生数1375人,报到率达92.3%。其中,2015年单独(自主)招生报名人数768人,录取400人;2016年单独(自主)招生报名人数881人,录取609人;2017年单独(自主)招生报名人数2138人,录取824人。招生计划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数与报到数量趋于平稳,一次投档率达到100%的省份逐年提高,跨省自主招生考试省份与计划数逐年递增,自主招生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和报到人数逐年成倍的增加。

2.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践行“四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毕业生必须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注重在课程开发中遵循“课岗对接,课证通融”的理念,融入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尽量覆盖高等级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

2015年,我校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生972人,其中890人取得国家或行业颁布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取得率达92%。2016年,我校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生945人,其中896人取得国家或行业颁布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取得率达95%。2017年,我校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生959人,其中821人取得国家或行业颁布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取得率达86%。

2017年,我校假肢与矫形器技术专业通过国际假肢矫形学会(ISPO)认证,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假肢与矫形器技术专业毕业生80人,其中70人取得“国际假肢矫形技术员”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取得率达87.5%。通过“双证书”的取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实力。

3.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5届毕业生数为972人,就业率达96.4,对口就业率达74.3%,签约率为18.02%,创业率达0.2%。 2016届毕业生人数为945,就业率达95.03%,对口就业率达71.8%,签约率为23.77%,创业率达0.3%。2017届毕业生数为959人,就业率达98.54%,对口就业率为74.3%,签约率为24.12%,创业率达1.5%。就业率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状态。

、社会服务能力  

(一)社会服务  

为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学校积极推进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一是对接地方需求,拓宽社会培训的广度;二是充分依托专业优势,通过深化合作,拓展社会培训的深度;三是注重社会培训品牌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四是对接社会需求,提升培训服务水平。

1.认真履行民政培训职能

学校是国家民政部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履行培训职能,面向全国开展老年、儿童机构管理培训、养老与社工等专业人才培训、全国民政厅、局长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 2015年到账资金2193.25万元,培训5880人次。2016年到账资金2453.25万元,培训1149人次。2017年到账资金445.25万元,培训8358人次;远程培训资金248万元,培训1030人次。学校还积极承担了地方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2015年到账资金205.51万元,培训840人次;2016年到账资金42.11万元,培训179人次;2017年到账资金452.67万元,培训1194人次。

2016年,学校进一步落实《民政部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智力扶贫,以期实现“帮助一名学员就业,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乡村”的目标。民政部千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扶贫项目本项目历时9个月,共举办培训班8期(江西吉安4期,湖南郴州2期,江西赣州2期),培训学员1003人。每期培训班均安排了170个课时以上,1003名学员全部顺利结业,87%的学员还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半数以上的学员已顺利就业,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

三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民政工作中心任务、民政事业发展大局和民政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向特色、精品、高端培训转型。着力抓好以全国民政厅(局)长和新任民政局长为对象的高端培训,以民政技能人才为对象的技能鉴定培训,面向民政干部和专业人才开展的民政业务培训以及面向西部地区和基层开展的送教上门培训。学校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

2.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序开展

学校是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所在单位,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在全国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假肢师、矫形器师、殡葬服务等民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举办养老类、殡葬类、孤残儿童服务类等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民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技术服务  

近几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列为职能目标,逐年加大了对科研工作的投入,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2015年度,学校18项纵向科研项目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297.5万元;12项政府购买科研服务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511.67万元;6项横向技术服务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31.85万元。2016年度,学校7项纵向科研项目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251.6万元;14项政府购买科研服务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364.72455万元;3项横向技术服务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33.91168万元。2017年度,学校9项纵向科研项目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256.905978万元;11项政府购买科研服务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251.216408万元;2项横向技术服务有到账,到账经费共计19.2万元。

从2015-2017年的到账金额来看,纵向科研、其他服务及横向技术服务各项数据整体稳定,在技术服务上尚未突破。纵向科研方面,我校持续获得财政部基本科研经费支持,并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民政部课题、北京市教委课题、北京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2016年起,民政部科研课题计划大幅缩减,因此我校纵向科研立项数和到账额都随之减少。其他服务方面,我校积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发挥智囊作用。2015年由于承担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到账经费较为突出,2016-2017年较为稳定。横向技术服务方面,学校日益注重产教研结合,强调科研成果转化。但是因为学校的学科背景和民政特色,学校更多的是受政府单位委托开展研究,与企业单位的技术合作交易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我校在民政创制研究、发挥智囊作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校结合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结合教师个人成长的积淀和提升,重点从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领域入手,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另外,以学校研究平台为依托全面提供民政科技服务。学校以民政部假肢矫形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着力推出标志性研究成果,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发挥项目及其带动优势,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六、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在国家加快发展高职教育,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和努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新要求,金年会作为一所具有民政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将深入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与路径,争当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示范,通过本次评估调查,我校将在服务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追求中,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化、内涵深化、模式探索和质量提升,不断增强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算提升学校办学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自觉承担起自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真,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首岗能顶上,多岗可迁移,发展可持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一流促发展,建设一流职院,增强核心发展力。持续全力推进“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强化教学团队,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深化协同创新,建设魅力校园,打造民政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全面增强学校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和核心发展力。  

(三)以增量促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产业融合度。根据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京津冀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实际,学校确立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突出主体专业在规模、师资、设备、课程教学、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其他专业围绕主体专业进行设置。  

(四)以改革促发展,创新育人模式,增强体系科学性。创新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研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行第三方参与专业诊改,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五)以创新促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科研转化率。对照“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和“驱动发展”战略,以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学校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作用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创新科研机制,完善科研组织方式。深化科研成果转化改革,完善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六)以强师促发展,推进智库建设,强化人才聚集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选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深造、下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兼职教师技能层次,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师资。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路48号第2幢从南数起第五间

邮编:12328

XML 地图